冬季去除冻疮的小妙方
冻疮怎么治-治疗冻疮的偏方-冻疮的治疗方法
冻疮就是指因寒邪侵袭过久,手背、足背、耳郭、面颊等部位出现红肿发凉、瘙痒疼痛,甚至皮肤紫暗、溃烂为主要表现的疮疡类疾病。
冻疮是冬天的常见病,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每年有两亿人受到冻疮的困扰,其中主要是儿童、妇女及老年人。
冻疮一旦发生,在寒冷季节里常较难快速治愈,要等天气转暖后才会逐渐愈合,欲减少冻疮的发生,关键在于入冬前就应开始预防。众所周知,手脚和耳廓是人体血液循环的末梢部分,亦是冻疮的好发部位。
深秋以后,气温突然降低,末梢血管内的血流也随即变得缓慢。当温度低于10摄氏度时,上述部位的皮下小动脉遇冷收缩,静脉回流不畅,从而发生冻疮。也有部分患者是因为血管先天性变异、血管狭窄导致血流不畅而诱发冻疮的。因此,预防冻疮应针对其发病机理,提前采取措施,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
体育锻炼法:加强适合自身条件的体育锻炼,如练气功、跳舞、跳绳等活动,或利用每天洗手、脸、脚的间隙,轻轻揉擦皮肤,至微热为止,以促进血液循环,消除微循环障碍,达到“流通血脉”的目的。
查看详情
起冻疮是什么原因?冻疮的治疗方法
寒冷冬季,人们常久不运动容易长冻疮,因为天气太冷,人不运动,容易造成人体血液流动变慢,体内无法产生足够的热量,然后导致四肢末梢容易长冻疮,所以冬天多运动也可预防冻疮的出现。
起冻疮的原因
冻疮是冬天的常见病,故我们可以想到冻疮的起因跟寒冷有关,以下具体介绍起冻疮的原因。
第一,冻疮是寒冬或初春季节时由寒冷引起的局限性皮肤炎症损害,现代医学认为冻疮是因为患者的皮肤耐寒性差,加上寒冷的侵袭,使末梢的皮肤血管收缩或发生痉挛,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使得氧和营养不足而发生的组织损伤。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患者阳气不足,外感寒湿之邪,使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而发玻
第二,寒冷冬季,人们常久不运动容易长冻疮,因为天气太冷,人不运动,容易造成人体血液流动变慢,体内无法产生足够的热量,然后导致四肢末梢容易长冻疮,所以冬天多运动也可预防冻疮的出现。
查看详情
不同的冻疮 不同的防治方法
冻疮是长期暴露于寒冷环境中而引起的局限性红斑炎症性皮肤损伤。为冬季常见病,患者多具有冻疮素质。至春季转暖后自愈,但转年冬季易复发。典型皮损为局限性指盖、蚕豆大小、暗紫红色隆起水肿性斑块或硬结,境界不清,边缘鲜红色,中央青紫色,表面紧张光亮、触之冰凉、压之褪色、去压后恢复较慢。
怎样预防冻疮
冻疮是人们极度讨厌的,而在冬季来临的时候我们是一定要做好冻疮的预防工作的,下面知百科(Zhibaike.net)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些简单基础的冻疮的预防方法吧!
1、疏通血脉
防治冻疮关键在于疏通血脉,要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练气功、跳舞、跳绳等活动,或利用每天洗手、脸、脚的间隙,促进血液循环,消除微循环障碍,预防冻疮。
查看详情
入冬怎么预防冻疮?长了冻疮吃什么好?
步入11月后,南方的天气也开始逐渐转凉步入初冬,部分儿童、女性和末梢血液循环不良者可能会长冻疮,皮肤上不仅出现红肿、水泡、溃疡而且愈合缓慢、反复发作,通常要等到天气回暖才会慢慢好转。接下来,小编将手把手教您防治冻疮。
预防为主:
冻疮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寒冷,所以当天气转凉进入冬天时,除了加强锻炼、注意保暖之外,我们还可以多吃一些热性食物,例如羊肉、狗肉、鹿肉、牛肉、生姜、胡椒、肉桂等,另外,常服当归生姜羊肉汤对预防和治疗冻疮有较好疗效。久服可补血活血、温阳益气、强身健体。还可用生姜、当归、红花、川芎各10克,同浸于500毫升白酒中,一周后即可服用,每次饮酒10毫升,每日2次。
相对应的,梨、绿豆等寒性的水果和蔬菜则要少吃一些哦。
冻疮食疗菜谱
查看详情
为什么会长冻疮?长冻疮怎么办?
为什么会长冻疮?
冻疮是冬天的常见病,故我们可以想到冻疮的起因跟寒冷有关,以下具体介绍起冻疮的原因。
第一,冻疮是寒冬或初春季节时由寒冷引起的局限性皮肤炎症损害,现代医学认为冻疮是因为患者的皮肤耐寒性差,加上寒冷的侵袭,使末梢的皮肤血管收缩或发生痉挛,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使得氧和营养不足而发生的组织损伤。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患者阳气不足,外感寒湿之邪,使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而发病。
第二,寒冷冬季,人们常久不运动容易长冻疮,因为天气太冷,人不运动,容易造成人体血液流动变慢,体内无法产生足够的热量,然后导致四肢末梢容易长冻疮,所以冬天多运动也可预防冻疮的出现。
第三,“长靴女”易长冻疮。在冬季,许多人都认为穿长筒靴会感觉比穿其他鞋子暖和,但如果长时间穿长筒靴反而容易得冻疮。据有关专家介绍,目前,市面上最为常见的长筒靴,靴筒的长度大约是25厘米,靴子的透气性也相对较差,而人的脚部有25万个汗腺,远远超过身体其他任何部位,行走时,脚部分泌的汗水在透气性较差的长筒靴中,无法及时挥发,反而会让我们的脚处在一个潮湿阴冷的环境。此外,冬季人体脚部末梢部位本来就供血不足,容易受寒,而常见的长筒靴,大多紧裹在腿上,这样就会直接导致脚部受到压迫,使血液循环更加不畅,从而导致冻疮的形成。
查看详情
冬天脸上长冻疮怎么解决
只要天气一冷,那么我们就很容易受凉,而且有很多人还会长冻疮,有的是四肢容易长,可是有的人脸上也会长冻疮,这样对自己带来的困扰肯定是比较大的,所以有效地减少这种不利的问题,我们现在就去认识和了解一些,冬天的时候长冻疮如何有效地缓解和治疗。
冻疮是由于暴露于零度以下寒冷环境引起的局限性、红斑性炎症损害。冻疮是对寒冷、潮湿、非冰冻环境的异常炎症反应,组织学上证实冻疮为一种淋巴细胞性血管炎。暴露于寒冷、潮湿的环境是发生冻疮的主要危险因素,多发生在秋冬季,尤其温带气候地区冬天降温急剧并且环境潮湿时,冻疮较多见。在没有中央供暖的地区最常见。妇女、儿童和老人常受累,儿童可能与冷球蛋白或冷凝集素有关。
意见建议:建议你适当的衣着、避免寒冷潮湿的环境、保持足部干燥及避免吸烟均是重要的预防措施。必要时使用外用止痒药,如糖皮质激素、樟脑软膏等,若发生水疱和破溃者,可外用抗菌药膏。
以上就是针对冻疮的一些治疗和预防问题,不管是谁在冬季的时候,都要注意这些治疗和解决方法,平时的时候也要注意防寒保暖,注意营养的补充,同时也不可以忽视的就是锻炼身体,因为这样我们就可以很好的提高身体的免疫能力。
查看详情
冬天手指长冻疮怎么治疗
很多人到了冬天就容易长冻疮,尤其是手上,长冻疮的概率是很高的,虽然不是什么大的疾病问题,可是对我们来说也是很难受痛苦的事情,那么应该如何有效地治疗和解决冬天手指长冻疮的问题呢,下面就为大家具体来介绍一些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1)坚持用40℃水温浸患处。
(2)硫酸新霉素霜剂或呋喃西林霜剂外用,有效率达85~95%。 预防冻疮复发的主要措施有:
(1)作好居室防寒、保暖和防潮湿,室内温度最好能保持15℃以上,相对湿度50%左右。 (2)保持鞋袜、鞋垫、手套干燥。汗脚者不宜穿胶鞋,并用止脚汗粉。 冻疮的注意事项及防治验方: 对于此病要防患于未然,应经常锻炼身体,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并注意全身及局部保暖,尽早戴手套,鞋袜要温暖宽松,以保持手足干燥。食物要有充足的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保证身体有足够的热量。平时应经常自己按摩手足用耳廓,促进手足血液循环,每年复发冻疮的患者可在入冬前用紫外线照射以往患冻疮的部位以起到预防作用。患冻疮之后,宜及时尽早地治疗。市售冻疮膏、貂油防冻治裂膏都有一定的疗效。
不知道在冬天的时候,你是不是也会遇到手指长冻疮的问题呢,如果是的话,那么可以按照上面所介绍的治疗和而解决方法,同时自己也需要做好保暖工作,平时的时候可以多搓手,保持手部的血液循,这也可以有效地预防长冻疮的问题,
查看详情
冬天手脚长冻疮要怎么办
冬天的时候是手脚比较容易长冻疮的一个季节,只要还是因为没有注重保暖问题造成的,可是长冻疮也是比较令人难受的事情,所以肯定需要注意有效地预防和解决了,而起来减少长冻疮的影响,那么我们现在就去认识和了解一些,可以有效地治疗和预防方法,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帮助。
1.用热盐水浸泡患处15分钟,连续1周。
2.“十滴水”外擦冻疮局部,每天6~10次,对于冻疮未溃者疗效较好;若局部皮肤破溃糜烂,可先用红霉素软膏涂擦,待炎症消散后再使用十滴水。
3.冻疮刚刚开始时,每天晚上用电吹风边吹边揉,几天后就没有了。
4.用伤湿止痛膏贴敷局部治疗皮肤红肿、自觉热痒或灼痛的一度冻疮,取得良好效果。方法是先用温水将患处洗净,擦干后将药膏紧贴在患处皮肤上,一般贴24小时可痊愈,如未愈可再换贴几次。皮肤破溃或过敏则不宜贴敷。
查看详情

外表的变化是严重疾病开始的信号 早了解早预防
通过观察一个人的外表,就可以看出他的生活方式,有没有什么不良习惯和疾病。有时只要观察镜子中的自己,就可以发现身体的一些疾病。美国科学院皮肤病学专家欧文认为,外表...
2021-12-28 09:02
常见疾病
6万阅读

入睡困难先弄清楚入睡困难的原因 失眠的日常调理法
入睡困难怎么办?造成人们入睡困难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说睡眠障碍,情感因素,生活习惯问题,以及环境因素等等情况都会造成人们的失眠一些相关情况发生,人们一旦晚上休息不...
2021-12-28 09:02
常见疾病
6万阅读

总爱放屁是肠胃出问题了 一天放几个屁最健康
放屁是人体的一种生理现象,偶尔放屁很正常,但是经常放屁就得注意了。是不是肠胃问题引起的放屁呢?放屁都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呢?随知百科(Zhibaike.net)来看看吧。
2021-12-28 09:02
常见疾病
6万阅读

女性更易发生抑郁症状 教大家几种远离抑郁症的方法
抑郁症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精神疾病。如果对于抑郁症不能及时的治疗可能会有危害。那么抑郁症对于女性的危害有哪些呢?和知百科(Zhibaike.net)一起来看看吧。
2021-12-28 09:02
常见疾病
6万阅读
